华清园是一个在梅州土生土长的农林企业

关键词:创新驱动

旧闻今述

2018年11月,经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立项审批,我市企业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组建的广东省锂离子电池铜箔企业重点实验室列为企业类省重点实验室,并获1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梅州市企业类省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科研创新正在为梅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蕴育新一轮强劲的内生力量。


A 增设实验室,“创新”上升为企业发展战略

“国内电解铜箔企业起步晚,技术水平低,而且行业内各企业相互保密,行业技术交流少,严重制约着行业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嘉元科技总经理助理王崇华说。

铜箔产品,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领域和印制线路板领域,是国内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手机电脑等数码类电子产品电池不可或缺的负极材料之一。

近年来,随着市场快速发展和产品升级换代加快对铜箔产品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下游产业的技术进步倒逼上游产业的技术快速变革。在2013年,嘉元科技董事长廖平元将“创新”提升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在市科技局的鼓励支持下,该公司充分学习和理解国家相关政策,强化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增设功能齐全的实验室及配置了实验检测仪器设备,为科研创新铆足了力气。

B 核心技术成果转化,6微米超薄铜箔量产


“普通人的头发丝直径约60微米,我们目前大量生产的双面光超薄铜箔厚度是其十分之一。”嘉元科技技术研发部部长温丙台告诉记者。6微米双面光超薄铜箔是目前国内铜箔生产企业的最高水平,也是嘉元科技扩大国内市场份额,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力武器。

2018年以前,铜箔行业主要以生产8-9微米铜箔为主。“8微米已经非常薄,要在8微米的基础上再减少2微米,是对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的严峻考验。”嘉元科技技术研发人员介绍。但是,厚度更薄、性能更优良的产品是行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 “要么前进,要么被淘汰。”这是敏锐者听到的市场信号。基于十几年的科研积淀,嘉元科技在2017年初启动了双面光6微米超薄铜箔研发项目。时年9月,该公司已成功掌握了6微米超薄电解铜箔生产核心技术,并开始在投资2.8亿元、具有年产6500吨生产能力的三期车间进行成果转化。

然而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撕边”“面密度均匀性差”等问题接踵而来,工程技术人员废寝忘食,加班加点,连续8个月奋战,通过近40轮的改造、调试,实现了6微米产品量产,产品质量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嘉元科技生产的双面光6微米超薄铜箔是国内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首选采购产品,各项性能指标在行业内遥遥领先,产品供不应求。

C 引才和组建高端科研平台

“从9微米到8微米,我们用了近3年,从8微米到6微米,我们只用了1年时间。” 王崇华说,企业的生存发展基于对科研技术的不断求索和创新,而未来市场的竞争是基于对科研技术的比拼。

作为国内电解铜箔行业骨干企业,锂离子电池铜箔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嘉元科技在技术创新方面仍然需要更加广泛的信息来源,以及多元化的创新能力支持。为此,2018年8月,该公司向广东省科技厅申报“企业类省重点实验室建设”,11月,正式获得立项。

今年梅州市政府出台急需紧缺性人才引进政策,嘉元科技主动对接,引进2位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企业紧缺人才,公司的研发团队达到70多人。该公司借助产学研结合单位的各项科研资源,共同组建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的国家级研发平台、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工作站;以公司为依托单位,成功组建了“广东省高性能电解铜箔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企业技术中心”等多个省级研发平台。

“我们地处偏远山区,高端人才招用难、行业交流闭塞等问题仍然需要解决,我们迫切需要通过建设企业重点实验室,就像“筑巢引凤”,汇聚行业要素,将产学研合作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进行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并形成多学科、多领域相互合作的创新平台,给企业带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推动国内铜箔行业技术水平提高。“王崇华表示。



在青创中心的华清园运营中心,该公司工作人员向客户介绍梅片衍生的产品。(首席记者钟小丰 摄)

燃情故事

一句承诺“留下”

一个创业团队

“我们没有人脉资源,没有资本,只有技术,我们希望在这个城市扎根。”这是在客属青年创业创新中心入驻企业梅州市巨家创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冯俊杰描述自己团队最初创业的样子。

2017年,冯俊杰、赵文超等几个人刚刚从嘉应学院毕业,当多数学生正在应聘找工作的时候,他们几个组成的创业团队正屈居在民政局临时分配的办公空间里做软件项目。这支创业团队最开始只有6个人,大三结束后成立了公司,开始承接各种地理信息及软件开发类项目。由于工作量增大,人员不断增加。

“突然觉得办公室人多了,过道都坐满了。”现任公司市场部经理的赵文超说,那时到处找新的办公场所。恰逢当时位于世界客商中心的青创中心遴选入驻企业,他们赶紧去申请了。“青创中心扶持年轻人创业,其服务、场所、群体,都是我们亟需要的,但申请的企业太多了,以我们的资质根本很难进入。”后来梅州市科技局领导带队前往公司了解情况,迎来转机。

“市科技局领导听取了我们公司的情况介绍后,了解到我们都毕业于嘉应学院,且公司十个人多数是外地人,当即表示‘无论如何都会让你们进入青创中心。’真的特别暖心,让人永久不能忘记。”冯俊杰说。正是这个鼓励青年创新创业的举措,让该公司有了越做越大的动力。巨家创意目前承接了不少地籍调查、数字城市项目,经营走上轨道,公司员工也增加到21人。

浪 花

科技创新助力

南药产业“扬帆起航”

  “一个农林企业,如果没有科技支撑,平均只有7年-10年的生存寿命。只有科技创新,才能使传统企业做大做强。”广东华清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凌凤清说。

华清园是一个在梅州土生土长的农林企业。2008年成立之后,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进行科技考察。“我们攻克了2个比较重要的科技关口,一个是寻找培植筛选出含有天然冰片的樟科品种,另一个是开发天然冰片提纯方法及建设生产线。” 凌凤清告诉记者,华清园基于创新而成立,基于科技而发展。

近年来,该公司坚持走“产学研、科工贸”一体化道路,巧妙利用外缘科技力量,建立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取得2项市级科技成果,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博士工作站、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等荣誉,并于2013年入选“扬帆计划”。 2015年开始,梅片树产业成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华清园成为我省首家获得天然冰片药品生产许可和国家GMP认证的企业。

目前该公司的设计生产线是年产250吨天然冰片,未来市场潜力释放出来后,将达到数十亿元产值。


 



图表数据由梅州市科技局提供

还看今朝

2018年前10月我市发明专利申请量273件,同比增长85.71%

建好“生态圈”,育成“创新链”

梅州市医学科学院、功能微生物与大健康(蕉岭)研究院、BPW亚洲研发中心、梅州市南方金柚研究院、 广东省精准分子诊断和临床转化研究院士工作站、廖万清院士工作站……近几年来一批科技创新研究平台的建立,为梅州科技发展和创新驱动储备丰富的动能,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拉动梅州经济发展的首要素,科技兴企、科技兴农正在成为山区发展的新模式。

高新技术企业数超180家

梅州高新技术企业存量由2016年底的87家增至2017年的134家,在粤东西北地市中排名第三位。今年上半年,我市先后有二批114家企业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预计到年底高新技术企业存量将超过180家。

为贯彻落实国家新发布的《科型中小企业评价办法》,今年我们积极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目前通过公示并入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共有209家。我市高新技术企业中已有2家企业向证监会申请IPO,已有26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位居粤东西北第二位。

截止2017年年底,全市企业自建省级工程中心60家,市级工程中心106家,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规上企业自建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23%。今年又有一批企业申报认定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截至目前,全市企业自建省级工程中心81家,市级工程中心16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已建研发机构141家,规模以上企业已建研发机构比例达到30.26%。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促进了我市知识产权拥有量的持续增长,2018年1-10月,我市专利申请量达2710件,同比增长28.74%,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273件,同比增长85.71%,目前我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12件。

科技孵化体系初步构成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以全球客属青年创新创业中心为引领,集创业服务、创投服务、产业培育、产业协同于一体的双创“生态圈”,以专利技术孵化产业园为依托的专利技术转化、科技企业孵化育成的“创新链”,以院士团队创新创业(梅州)驿站为平台,引进高端人才与高科技项目的“聚集地”。同时,社会资本积极投入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各县(市、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实现了全覆盖,全市的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初步构成。

截止目前,世界客属青年创新创业中心累计入驻企业30家,毕业企业2家,集群注册企业11家,提供就业近400人,入驻企业融资近3500万元,达到了预期营运效果,“青创中心”逐渐成为梅州创新创业的一张亮丽名片。专利技术孵化产业园期工程基本完工,正在全力对接有实力的运营机构。院士团队创新创业(梅州)驿站已完成装修工程,明年可投入运营。今年我市新登记的企业孵化器2家和众创空间5家,截止目前,我市在省网登记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已有10家,众创空间24家,其中有4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被省确认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单位、3家众创空间被国家科技部备案,13家众创空间被省确认为广东省众创空间试点单位。

一批研究院正在筹建

针对科技创新资源匮乏这一短板,我市积极寻求与市外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对接合作。今年2月,市政府与省农业科学院正式签署共建“乡村振兴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市”,充分利用省农科院科技优势和梅州农业产业空间资源,围绕金柚(含脐橙)、茶叶、稻米、蔬菜、水产等产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推广,建设科研试验共享平台和成果展示平台。3月,市政府与广东省科学院正式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省科学院将围绕生物与健康、电子与信息、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生物育种等领域方向进行科技研发合作。

目前,我市与省科学院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正积极推进:由吴清平院士领衔,省微生物研究所、深圳市华汉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功能微生物与大健康(蕉岭)研究院”已投入运作由省生物工程研究所、蕉岭县政府与妆家都公司三方共同出资设立的“广东省科学院富硒生物科技创新中心”正在建设中;由省科学院材料与加工研究所与梅江区合作设立的“科新材料与绿色制造研究院”正在筹建中;省科学院材料与加工研究所拥有的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广东省专利金奖的科研成果已在平远县落地转化。


时代印记

从被省里点名批评到成为领先粤东西北

改革开放40年来,梅州的科技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迎来了科技的春天,注重知识、尊重科技,给梅州的经济带来推动力。“那个时候梅州主要科技成果集中在农业方面,像水稻高产、金柚种植方面。因为梅州是农业大市,同时,那个时代最大的问题是人们的温饱问题。”梅州市科技局高新技术科科长余懿说。后来,梅州的农业得到了飞跃发展,甚至全省有了“西学高州,东学梅州”的说法。

20世纪90年代开始,梅州的工业逐步得到发展,科学技术在工业方面发挥越来越大作用。2003年,梅州的高新区开始布局,到现在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申报国家级高新区,“以升促建”,有力支持企业实施科技创新,提升研发能力。余懿说:“梅州的科技体系在不断完善,省实验室、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孵化中心一家一家地建立起来,梅州从被省里点名批评到成为粤东西北山区领先发展的城市,进步明显。”

策划和统筹:王伟金

文字采写:杨敏  责任编辑:杨敏

版式设计:叶颖聪 校对:熊惠芬

责任编辑: 罗伟新

转载来源: 梅州日报